新華網貴陽11月10日電 今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要“構建新時代科普生態”推動科研科普深度融合,形成科研科普“雙向奔赴”的新局面。
2022年丹寨縣“全國科普日”醫生為群眾義診現場。
“雙向”已明,如何“奔赴”呢?
貴州省科協按照“強化政治引領,凝聚科技力量,擔當科創重任,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工作要求,服務科技工作者、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服務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黨和政府科學決策,以“四服務”聚焦主責主業,提出“四五綱要”工作思路,科技科普的精準“滴灌”,為貴州省高質量發展貢獻了科協力量。
識才育才用才 點燃創新引擎
人才是科技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科技創新的根本便是人才的競爭。近年來,貴州省科協注重培養、舉薦、吸引各類科技人才,助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貴州大力開展優秀科技工作者評優表彰培訓活動,激發科技工作者創新創造熱情。過去五年,全省共評選表彰貴州省“青年科技獎”90名、“優秀科技工作者”60名、貴州省“最美科技工作者”65名。
從堅守教學和科研一線30年、筑牢貴州農業農村現代化種業根基、貴州大學教授、貴州省蔬菜專班副班長張萬萍;到成功攻克技術瓶頸,實現我國熔斷器從“零”到“宇航級”跨越的中國振華集團云科電子有限公司車間主任楊艦……正是一位位不同領域的科技工作者們懷揣著同一顆無私奉獻的“赤子之心”,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了不竭的創新動力。
一個地方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就在于人才。多年來,省科協緊緊圍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重大任務,持續優化科技人才成長環境,并通過服務各類人才舉措,在科技領域持續發出貴州愛才、敬才、惜才、用才的強烈信號。
強化陣地建設 傳承智慧之光
這些年來,“去科技館逛逛”已是眾多家長遛娃的選擇。為了提供更佳的體驗感,貴州省科協不斷加強科普陣地建設,著力提升科普公共服務能力。
省科協充分利用貴州科技館、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和農村中學科技館等科普陣地及載體開展科普活動,5年來,僅貴州科技館便接待觀眾150萬余人次。目前,貴州科技館新館建設立項,并已納入2022年貴州省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預備項目。
科普是全社會共同的事業,只有攥緊五指、積聚力量,才能打出漂亮的“組合拳”。
除不斷強化科技館等科普主陣地建設以外,省科協積極推動科普公共服務產品供給提質增量、科普知識傳遞渠道途徑暢通、科普活動載體豐富多樣、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蓬勃開展,讓科普陣地傳承智慧之光。
2022年9月28日,播州區科協邀請有機獼猴桃專家到楓香鎮楓元社區獼猴桃基地開展獼猴桃管理、采收、儲藏等技術進行培訓。
畫最大“同心圓” 打通“最后一公里”
科普是惠及民生的工程,只有俯下身子、服務人民,才能畫出最大“同心圓”。貴州省科協不斷發揮優勢,多舉措推動科普服務下沉。
為辦好“五件實事”,各領域專家赴基層開展產業規劃、科技咨詢、實用技術培訓,受眾近百萬人次。各級科協拓展農村科普服務覆蓋面,通過創建社區科普大院、農村科普小院等,開展貼近群眾、貼近生產、貼近生活的科普宣傳和科技服務;科普大篷車“行駛”在88個縣、區,開展各項活動1200次,里程9萬余公里,受益人數達140萬人次……
2021年以來,省科協還實施“五萬計劃”,推動基層科普服務能力全面提升,傳播科學思想,普及科學知識,點燃公眾熱情,打通國科普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展開“五智行動” 助推地方發展
今年2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了第二批認定命名國家林業產業示范園區名單,貴州省赤水竹產業示范園榜上有名。然而幾年前,赤水竹產業面臨著諸多瓶頸問題。
是什么讓赤水竹產業發生了轉變?這其中,貴州省科協緊緊圍繞“四服務”職責定位,以“扶志扶智”為目標,多舉措提升貧困地區群眾科學素質。
早在2014年9月,省科協便通過組織“院士專家援黔行動——遵義革命老區行”切實推動赤水竹產業發展。院士專家們深入赤水退耕造竹基地、竹林豐產培育基地、筍用林基地和主要竹產業企業調研,提出了加工升值、高產栽培、機械采運等一系列可行的建議和意見,讓赤水竹產業獲得了巨大的智力支撐。
近年來,省科協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重大戰略,提出開展“院智援黔行”“海智歸黔行”“引智興黔行”“老智助黔行”“提智富黔行”等“五智行動”,凝聚廣大科技工作者智慧,奮力助推貴州高質量發展。(李慶 段超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