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技能人才支撐強起來
貴州“六個體系”硬核推動職教高質量發展
“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弊鳛榕囵B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途徑,貴州職業教育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
日前,省教育廳副廳長楊天儀接受采訪時表示,貴州將以健全職業教育培養體系、構建高技能人才資歷體系、深化產教融合發展體系、創新教育教學改革體系、完善賽訓結合實踐體系、打造技能富民培訓體系等“六個體系”建設為支撐,知行合一,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高職業教育服務“四新”“四化”的效能。
“三教”協同發展 保障人才成長
“關鍵的一步是健全職業教育培養體系?!睏钐靸x介紹,要穩步有序推進“中—高—本”銜接貫通、一體發展,使貴州職業教育、基礎教育、繼續教育相互融通、協同發展。
中等職業教育基礎性地位將得到強化,改善辦學條件,推進優質學校和優質專業建設,保持普通高中和中職協調發展。
高等職業教育將堅持高水平發展,狠抓辦學條件達標、國家“雙高”建設、省級“雙高”建設;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招生辦法,深化職教高考改革。
職業本科教育堅持穩步發展,服務貴州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旅游產業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
同時,將優化職業教育供給結構,深化“一體兩翼多節點”布局,優化院校布局和專業結構。高職院校每個市(州)同一專業開辦學校為2至3所,中職學校每個市(州)同一專業開辦學校不超過5所,實現區域、學校間專業特色發展。
職業院校的基礎作用是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楊天儀說:“貴州將深入實施‘技能貴州’行動,構建高技能人才資歷體系,讓技能人才發展‘暢’起來、技能人才隊伍‘熱’起來、技能人才支撐‘強’起來?!?/p>
通過完善制度,推進職業教育“雙證書”行動,建立完善職業技能培養與學徒工到首席技師構成的“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崗位)序列相銜接的培養體系;建立完善以賽代評機制,依據職業標準舉辦的職業技能競賽、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對獲獎選手進行相應職業技能等級認定。
深化產教融合 創新教育教學
楊天儀說,要深化產教融合發展體系,讓產教融合得更加深入和徹底。
貴州將積極探索職業院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動職業教育集團(聯盟)實體化運作,支持校企共建一批特色產業學院、技術創新平臺、實習實訓基地;推動校企雙元育人,積極開展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鼓勵校企深度合作規劃專業、開發教材、設計教學、設置課程、實習實訓、評價考核、就業創業。集中建設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黔匠工坊、技能大師工作室以及共享開放實訓基地,全面提高職業院校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能力。
同時,加強1+X證書試點,深化“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推行多樣化訂單培養;建設一批校旅結合示范項目、職業啟蒙教育基地,服務旅游產業化發展。
教育教學質量,是職業院校的生命線。要走好“七步棋”,創新教育教學改革體系。
第一步是持續推進老師、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第二步,做好獲評的國家級和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的推廣運用,啟動新一輪省級和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培育;第三步,探索實施職業院校教職工“員額制”管理,實施兼職教師特聘崗;第四步是建立職業院校人員總量動態調整機制;第五步,建設一批國家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國家級校企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示范性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第六步,實施以教材為重要載體的教學改革,集智聚力打造“全”“新”“實”的精品教材;第七步是推進“說專業、說課程、說教材、說專業群”研討活動的常態化推廣,提升教學水平。
完善賽訓結合 實施富民培訓
比賽,是對學生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的直接體現。楊天儀表示,貴州職教將完善賽訓結合實踐體系,以賽促訓、以賽促學、以賽促教。
首先要以“世賽”“國賽”為引領、省賽為龍頭,著力構建“?!小 比夁f進的職業院校師生技能大賽體系。結合我省重大戰略,開展好“中國—東盟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等專項賽事;同時會同行業、區域開展富有特色的職業技能競賽,形成“綜合+行業”“省賽+地方賽”的多元賽事體系。
職業教育的目標之一通過“富腦袋”實現“富口袋”。貴州將打造技能富民培訓體系,以職業技能、學歷“雙提升”培訓為主線,服務終生職業技能培訓。
在“雙提升”行動上實施“三個圍繞”和“四統一抓”。圍繞精準實施聚合力,15歲-59歲低學歷勞動力人口全部納入臺賬管理,分期分批培訓,實現“人人職教、個個就業、家家致富”。圍繞產業特色建專業,結合區域產業分布和需求,就近培訓。圍繞資歷轉換抓機制,健全基于能力標準的學歷類和繼續教育類學習成果認定、積累和轉換,服務全民終身學習。
據楊天儀介紹,在近期結束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上,貴州排全國第13位,取得了歷史最好成績;在全國職業院校教學質量評比方面,貴州也實現增比進位。
奇跡不斷創造,記錄正在刷新。捷報頻傳的貴州職業教育,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蓬勃發展的好勢頭。(通訊員 黃婷婷 記者 周朝義 任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