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ody id="8jvge"><pre id="8jvge"></pre></tbody>
  • <legend id="8jvge"></legend>
  • <dd id="8jvge"></dd>
    新華網貴州頻道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信息展播>>正文

    黎平黃崗村:古韻今風兩相宜

    2022-12-23 10:05:42  來源: 貴州日報

      冬至前夕,走近黎平縣雙江鎮黃崗村,一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恬靜景象。

      暮色時分,屋檐下晾曬的侗布隨風飄揚,迎接著勞作歸來的人們。裊裊炊煙升起,閑適的生活氣息在村寨里飄散開來。

      夜色漸濃,鼓樓下、涼亭里,歌聲飄蕩,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在晚風中久久不散。

      日出而作、日落而歌,擁有800多年歷史的黎平縣雙江鎮黃崗村,如一首悠遠古樸的歌,似一幅歲月靜好的畫,又像一壇愈陳愈香的酒,令人一眼沉醉。

      侗歌聲生不息、村文史館拔地而起、《村志》編撰有序展開、民俗節慶散發魅力……一路踏歌而行,侗族村寨黃崗村留住“原汁原味”,保持“本色”不改。

      交通日新月異、基礎設施日趨完善、鄉村旅游蒸蒸日上、農業產業活力迸發……這個散發著人文與自然之美的古老村落,正在描繪出一幅中國式現代化的鄉村振興新圖景。

      一首歌 傳唱千年聲生不息

      “飯養身、歌養心”,作為男聲侗族大歌原生地,黃崗村人把唱歌刻進了骨子里,融入了血液中,傳唱千年聲生不息。

      12月5日夜晚,篝火熊熊燃燒著,男人們相聚在涼亭下,縱情地唱著侗族大歌的經典曲目《十二月勞動歌》。

      坐在歌隊最中間的吳成龍,是土生土長的黃崗人,也是侗族大歌省級非遺傳承人,一直致力于傳承推廣黃崗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樹立了我們的文化自信心?!眳浅升垊忧榈卣f,在部隊的一次聯歡晚會上,他站上舞臺唱了一首侗歌,臺下掌聲不斷,歡呼著再來一首。那晚,他唱了一首又一首,心中涌動著自豪感。

      1999年,退伍回村后,吳成龍開始潛心學習侗族大歌,并把黨的政策編成歌,唱給群眾聽。先后兩次赴京參加侗族大歌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演出經歷,更讓吳成龍認識到了侗族大歌的文化魅力。

      2011年,吳成龍率領黃崗歌隊30人前往廣西桂林演出,走出了有意識輸出黃崗村文化的第一步。

      “我跟老板談的第一個事不是工資,而是爭取每次表演結束后向游客介紹我們黃崗村?!眳浅升堈f。

      外出表演的兩年多時間里,歌隊成員每月能拿到800元演出費。巧的是,這與吳成龍10多年前一份外省工作月薪一樣。

      “曾經那份工作只能讓我一個人富,這段演出經歷能讓30個人富?!眳浅升堊院赖卣f,把侗族大歌好好傳承下去,使其成為全村人的致富法寶。

      如今,吳成龍不僅在村里組建了侗族大歌表演隊,還四處收錄侗族大歌,把歌詞大意翻譯成文本,走進黃崗小學教孩子們傳唱。目前,有365戶1825人的黃崗村發展侗歌歌師16人,通過民族文化進課堂、舉辦侗歌班,培育傳承人200余人。黃崗村“侗族大歌之鄉”“男聲侗族大歌之鄉”的美名已聲名遠播。

      一棟樓 傳統韻味與時代氣息交融

      在黃崗村委會附近,一棟嶄新的木制樓房拔地而起,這是今年6月份竣工的村文史館,目前正在收集文物和史料。

      對黃崗人而言,這座村文史館是承載黃崗村800多年歷史與文化的記憶載體,既散發傳統韻味,又洋溢著時代氣息。

      參與搭建了村文史館的吳顯林,是村里小有名氣的掌墨師??恐孀孑呡厒飨聛淼哪窘呈炙?,吳顯林參與了村里民居、風雨橋、村文史館等多棟建筑的建造、翻修等工作。

      “我們的建筑主體結構不用一釘一鉚,全部以‘榫卯’結構銜接?!痹趨秋@林看來,這份傳統手藝不僅未被時光“湮滅”,還煥發出新的光彩。村子里的木匠團隊在梵凈山修建過2座鼓樓,還到湖南常德打造過旅游景區。他自己今年也承包了3棟民宿建設項目,預計12月底完工,年收入將突破80萬元。

      一榫一卯之間,守住了傳統建筑的“根”與“魂”。

      站在黃崗村觀景臺俯瞰,鼓樓、風雨橋、涼亭、吊腳樓民居、禾晾架等傳統建筑錯落有致,傳統韻味撲面而來。

      置身其中,又能感受到濃郁的時代氣息。

      “我們屋里通了網絡,家家戶戶用上了電視機、電冰箱、電磁爐等設備?!眳秋@林說,村里一些閑置的民居、禾倉經過重新設計改造,還變成了潮流的“創客中心”和條件舒適、功能齊全的民宿,其抗震、防火、隔音等性能都得到提升。

      時光不緊不慢地走著,黃崗村恢弘的傳統建筑群與傾注其中的時代氣息不斷碰撞、交融,構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

      村民吳德珍說,自從他把老住房改造成民宿后,通過網絡傳播村里的農耕場景和傳統文化,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打卡。

      一本書 留住根脈照亮未來

      大雪時節,黎平會議紀念館內,副館長楊祖華凝視著電腦屏幕,逐字斟酌著一份近5萬字的文稿。

      這份文稿從正在編寫的黃崗村村志中提煉出來,再過不久,就會在黃崗村文史館中展陳。

      在傳統村落中“尋根”,記錄“活”著的文化。常年走訪調研黃崗村的楊祖華,與偶然邂逅黃崗并為之著迷的吉林延邊姑娘徐政雪“一拍即合”,兩人從2019年開始,決定為黃崗村寫一本村志。

      幾年過去,村志內容已很豐厚,雖尚未完成,但已可從中窺見黃崗村歷史深處延展開來的綿綿畫卷。80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侗家人深居于此,保存和延續著侗族傳統生產生活習俗,在青山綠水間實現傳統與現代、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在這座活態的侗族文化“博物館”里,延續千百年的“稻—魚—鴨”農耕勞作生態文化和生產生活習俗,不僅描繪了一幅綠色、生態發展畫卷,也為農業產業蓬勃發展增添了強勁動力。如今,黃崗村家家戶戶產優質香禾糯米、腌制魚、咸鴨蛋、韭菜、酸菜等農特產品,農業產業活力迸發。

      緊跟時代發展步伐,保留“原汁原味”,“本色”不改的傳統古村落在國家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政策幫扶下蕩起層層漣漪,乘著“橋頭堡”政策東風,融入現代文明風景。

      交通日新月異,有了直達縣城的客車,到貴廣高鐵從江站只需30分鐘。四通八達的硬化串戶路上,一輛輛載著農具的電動三輪車替代了馬車。

      基礎設施日趨完善,風貌整治和環境提升工程、消防和污水處理工程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相繼實施,村容寨貌煥然一新,2021年7月,黃崗村入選省級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成示范試點。

      鄉村旅游蒸蒸日上,公共停車場、觀景長廊、禾倉酒店、生態廊道等一批批旅游項目相繼落地,特有的節日品牌“喊天節”魅力飛揚,今年舉行當天接待游客1萬多人。2022年黃崗村被評為第四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通過村志的收集和梳理,再次重構侗家人的文化自信,喚醒鄉村振興中當地人的文化自覺?!睏钭嫒A說。

      “每次送別游客,我都會邀請他們下次再來,我們有歌有酒有故事。希望以后能將整個侗寨的發展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眳浅升埰谂沃?。

      站在村里新打造的1000畝茶葉基地上,返鄉創業青年吳開行同樣期盼?!拔覀兊睦献嫦纫徊菀荒窘ǔ闪诉@個家,我們年輕一代也要擰成一股繩,把產業做大做強?!?(記者 陳丹 劉藍嬰)

    [責任編輯: 王雪松 劉昌馀]

    相關閱讀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227392
    国产在线无码色视频汇总

  • <tbody id="8jvge"><pre id="8jvge"></pre></tbody>
  • <legend id="8jvge"></legend>
  • <dd id="8jvge"></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