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ody id="8jvge"><pre id="8jvge"></pre></tbody>
  • <legend id="8jvge"></legend>
  • <dd id="8jvge"></dd>
    新華網貴州頻道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黔東南:活態傳承非遺有實招

    2022-12-29 09:27:54  來源: 貴州日報

    不僅是“傳家寶”,更是創新發展、文明善治、自信自強的精神坐標

    黔東南:活態傳承非遺有實招

      冬日,走進丹寨縣龍泉鎮卡拉村“銀匠村”工坊,苗族銀飾鍛制傳承人王國春手執雕刻刀,專心地刻畫手中的銀飾,身邊不時有游客駐足拍照、學員圍觀學習,他說:“只要有空,就會教大家打磨、細雕,之所以用畢生經歷鍛造銀飾,是不想讓這門技藝失傳?!?/p>

      2019年,“銀匠村”依山而建,設有非遺手工技藝傳承培訓基地、體驗工坊、高校實訓基地等功能區,其間聚合銀飾、蠟染、鳥籠等八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傳承人;2022年,獲評國家級3A級旅游景區,丹寨縣國春銀飾“苗族銀飾工藝融合創新及產業化示范項目”獲評國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創新工程優秀項目。

      “銀匠村”引入非遺項目,不僅是黔東南州通過“非遺+旅游”“非遺+產業”等形式,探索非遺活態傳承的生動案例和創新之舉,還有效實現了文旅雙向賦能、融合發展。

      “侗繡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必須一代代地傳承下去?!痹诶杵娇h龍形街道龍形社區,從小對刺繡耳濡目染的“90后”侗族服飾非遺傳承人鐘香花,對做侗族服飾頗有心得,目前她正著手推動“侗繡+服飾”“侗繡+旅游”等“侗繡+”發展,讓侗繡產生無限可能,惠及更多群眾。

      2018年,享受國家扶貧政策,從大山搬到縣城居住后,鐘香花通過成立香繡花開非遺傳承工作室,積極奔走于開展各類侗繡培訓、傳授侗繡技藝之間,有效帶動60余名群眾就業。她說,“黨的政策好,我們也要努力往前跑?!?/p>

      作為“文化之州”,推動非遺活態傳承,黔東南州不遺余力探索創新,先后制定《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出版《黔東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1-4冊)》等非遺叢書,全力推進國家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讓非遺在傳承中歷久彌新。

      相繼在各縣(市、區)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建立國家、省、州、縣四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體系、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名錄體系和“圖、文、音、像”四位一體數字化資源保護系統,重點對苗族古歌、侗族大歌、錦屏文書等實施非遺搶救性記錄。

      同時,通過“非遺+”,以“1深挖、2串聯、3植入”非遺融合發展模式,建成360余家非遺傳習基地、105個非遺就業工坊,既有效推動非遺傳承保護,還賦能鄉村振興,促進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一舉兩得。

      在此基礎上,設立州級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專項資金,實施“十百千萬”工程;丹寨“錦雞舞”、岑鞏“金錢棍”、錦屏“花臉龍”……多元的非遺活態傳承活動在各社區、學校、工廠等常態化開展。

      2015年以來,相繼開展“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侗族大歌百村歌唱大賽”、苗年、侗年、姊妹節等賽事活動,以“節慶支持”“賽事激勵”增強群眾文化傳承的自覺性和自信心。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如今,在黔東南州,凱里舟溪甘囊香、施秉紫金花戲、黎平茅貢侗戲、錦屏平秋刺繡、丹寨苗族織錦等已不僅是當地群眾的“傳家寶”,更是創新發展、文明善治、自信自強的精神坐標。

      《苗繡助力就業減貧——貴州省施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案例》入選“全球減貧案例征集活動”最佳案例、黔東南州4家非遺工坊入選全國“非遺工坊典型案例”、劍河縣《革東飛歌》喜獲2022年武陵山原生民歌大賽二等獎……2022年,黔東南州非遺活態傳承的創新實招、頻傳捷報。

      截至目前,黔東南州共有人類非遺代表作1項3處(侗族大歌)、國家級非遺56項78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48人,“十三五”期間,累計培訓非遺傳承人超5萬人次,培育非遺傳承人4500多人。(記者 石含開)

    [責任編輯: 劉昌馀 謝素香]

    相關閱讀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240088
    国产在线无码色视频汇总

  • <tbody id="8jvge"><pre id="8jvge"></pre></tbody>
  • <legend id="8jvge"></legend>
  • <dd id="8jvge"></dd>